解决中国养老困局的新思路——农家养老模式分析

——

打印本文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随着城乡老年群体的不断庞大,我国本来就十分脆弱的养老机制、养老设施和养老模式愈发难以适应日益严峻的国民养老需求。农家养老这一借助于农村环境资源优势而推行的民间养老模式不仅为解决当前问题凸显的城乡养老困局提供了新思路,而且促进了城乡养老资源的互补,弥补了现有养老模式的不足,适应了中国现阶段国情,是发展多元化养老服务、科学解决诸多社会老龄化困局的有效途径之一。
  1999年我国开始迈入老龄社会。由于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老龄化速度远远超过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据2014年1月20日,北京晚报报道:我国去年新增853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加了0.6个百分点……60周岁及以上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这就意味着我国7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由此看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已呈现加速发展态势,预计到2030年,将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国务院参事、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马力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数量将达到顶峰,约4亿人左右,届时每四个中国人里面就有一个是老年人。在汹涌的“银发浪潮”里,我国养老模式的发展却相对滞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也不够完善,农家养老以它特有的农村环境资源优势成为一种新型的民间养老模式,它实现了城乡养老资源的互补,弥补了现有养老模式的不足,适应了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是发展多元化养老服务、科学解决诸多社会老龄化困局的有效途径之一。逐步推行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力量兴办为主、养老服务机构自由经营的农家养老模式,使每一个中国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为,是我国当前值得思考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背景下的养老困局
  

  养老一般涉及三个方面,即经济或物质的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根据三方面“养老支持力”的来源,我国现阶段主要有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和社区养老等主要模式。由于当前我国社会的急剧变迁和特殊的人口背景,我国老龄化速度快,发展猛,这对本来十分脆弱的养老服务体系带来不小的挑战,我国目前的几种主要养老模式愈来愈难以适应和支撑日益严峻的国民养老需求,我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一)家庭养老不断弱化
  家庭养老是指由子女及配偶、亲属为老人提供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养老模式。这一养老模式符合中国“养儿防老”传统,子女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还可以帮助子女做些家务,照顾第三代。家庭养老一直在我国占主导地位,2000年人口普查表明,我国家庭养老占43.83%,农村家庭养老占48.92%。不过,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养老模式正不断走向弱化。一是工作竞争压力大,年轻人外出闯荡的越来越多,许多子女无法满足老人希望得到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需求。当前老年人空巢或独居比例递增,许多老人恐惧、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据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我国空巢老年人口规模继续上升,2012年为0.99亿人,2013年突破1亿人大关。二是独生子女政策造成越来越多的家庭日趋小型化。“在这20多年里,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长大成人,并开始养育下一代。于是,由4位老人、1对夫妻和1个孩子构成的‘421’家庭数量激增。”结果是子女赡养老人的负担非常严重,特别对那些父母没有或只有很少退休金的子女而言,经济不堪重负;而对那些家中有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专人照顾的高龄化老人的家庭,更是经济负担和生活照料负担叠加,子女苦不堪言,难以为继;三是老人与子女间在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较大分歧,若同住,必矛盾重重,甚至与儿女反目,这不仅伤害了家庭成员间的和气,更是影响到老年人养老生活的质量。四是许多老人养老观念的变化。一些经济独立、有知识有文化、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希望有自己的独立生活和自由空间,也不愿意拖累和影响儿女生活,选择独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二)社会养老有待完善
  社会养老是指仅仅或主要靠社会保障维持生活的养老模式。是在家庭养老模式不断弱化情况下,由社会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全面服务的一种必然选择。然而,我国当前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并未完全建立,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保障面仍相对较小,我国社会保险、医疗保障、养老观念及社会伦理等仍跟不上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速度。养老行业属于投资大、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的行业,养老事业的发展主要靠政府投入。目前,我国社会机构养老问题严重:首先,民政机构养老,人满为患。我国养老床位总数仅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59%,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其次,在养老投入、养老专业化程度、养老监管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不到位等问题。对许多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而言,入住养老机构或者接受社会养老服务成为一种奢望,一些高龄、独居、失能的老年人养老问题更加突出。最后,养老观念对社会养老仍是一大挑战。中国具有重视亲情与团圆的传统,在中国的价值观里,被子女送进养老院,或者将父母送去养老院,或者老人自己选择去养老院,都不是一件顺理成章或光彩的事情。有些子女坚决认为不可能将父母送进养老院,认为养老院条件再好也不能让父母去。原因是大多数人认为,进养老院是那些孤寡老人和五保户才去的,若将父母送养老院就会被别人说或骂自己不孝。另外,由于当前我国养老院在管理、条件等方面的不足,也是许多人不愿父母进养老机构的重要原因。
  
  (三)自我养老困难重重
  自我养老是指通过年轻时加大养老积累和充分挖掘老年人自身的养老潜能,提高老年人经济、心理自立能力的一种养老模式。自我养老强调老年人自强、自立,不靠儿女,不靠社会,不靠政府,而是靠自己养好自己,只有自己的所有资源存量几乎耗尽时,才向家庭、社会或国家净索取。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养儿防老”旧思想,树立自力更生理念,增强了老年人的自信心,年轻了老人的心态,减轻了家庭、社会和国家负担。不过也存在如下困难:一是要有健康的体魄。自然规律决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会衰老,疾病缠身,如果不注重保养,想要自我养老,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要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我国许多老人由于年轻时养儿养女,赡养老人,家庭经济负担沉重,再加上工资不高,积蓄不多,要在年老时承担自身所有的各项生活费用,还是困难重重;三是要有脱俗的观念。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自古以来就根深蒂固,世代相传,使大多数老年人都认为年轻时吃苦,老了就不中用了,应让年轻人去打拼天下,老年人应该享享清福,而不应该自不量力的再有其他追求了,能在老年时还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和追求的老年人寥寥可数。
  
  (四)社区居家养老发展迟缓
  我国正在探索以社区为基础的居家养老新模式。“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它可以满足老年人亲缘、地缘心态,使老年人住在自身熟悉的、街访邻里都彼此熟识的社区里,只需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就可得到社区护理站提供的各种服务,享受到在养老院里一样的待遇。而且社区护理站的财政、设施、护理人员等方面的问题多由政府来解决,因而也减轻了家人的经济负担,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养老模式。然而,我国目前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经费不足、筹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性拨款与财政性补助,及不确定的社会福利彩票的福利金。由于“未富先老”的现状及捉襟见肘的政府财政,使社区服务对象覆盖面较窄,许多地方的服务对象仅限于生活极端困难的老年人,正是这种财力上的限制制约着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及效果的发挥。
  
  二、农家养老模式在解决
  

  养老困局中的优势分析农家养老是一种利用农村田园风光、自然山水、农家院落等环境和资源优势,以低廉的价格吸引老人前来吃、住、玩及生产的民间养老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都市老年人携朋邀友、成群结队,一拨拨离开喧嚣的城市,自发地走进环境宜人的农村,走进田园,实践农家养老模式。这一新型养老模式不仅为都市老年人提供了健康、廉价和发挥余热的养老环境,也为农村及农村的老年人养老提供了经济、文化和社会支持,对统筹城乡资源、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农家养老为都市老年人提供了健康、廉价和发挥余热的养老环境
  1.农村自然环境有利于都市老年人身体健康。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老年人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竞争的节奏、频率、紧张度、作息时间与活动空间,老年人越来越不适应污染的环境及脆弱的生态,他们需要亲近大自然,回归生态,需要自然养老、生态养老、环境养老,去享受环境安宁、空气清新、生活舒适的农村或郊区生活。农家养老恰恰满足了都市老年人这一养老需求。在农村,车少、人少、树多,空气好,噪音少,生活节奏慢,睡觉受外界干扰小,因此,生活悠闲,睡眠质量高,在乡村住上一两个星期,定会全身舒畅,心旷神怡;在农村,吃的是原生态食品,喝的是纯天然泉水,吃得干净,喝得放心,不用担心食品污染问题;在农村,可以力所能及的自己种菜、养鸡、养鸭、种水果等,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亲近自然,而且还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2.农家养老解决了许多都市老年人经费紧张问题。我国许多单位的老人退休工资并不高,随着近年来物价和人力费用的上涨,每月工资只能支付有限的生活费用,很少有存余,如果遇到身体病痛或请保姆等费用,更是难以为继。如何让这些都市老年人用有限的养老金或退休金过上高质量的生活?有效解决途径就是让都市老年人去农村养老。一方面农村生活费用低,花销少,生活成本远低于城市,如水是山泉水,菜可自己种或山上采,即使请保姆费用相对也较低;另一方面,城里的房价相对较高,可以把城里的房子租出去,换上农村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即使付房租,也还有不少结余。
  3.农家养老为都市老年人发挥余热提供了平台。高龄社会的老年人一部分是需要照顾的对象,但还有很大部分人是不错的人力资源。若我们把老年人群划分为“高老、中老和轻老”三个层次,那么,在那些轻老、中老者中,有许多老人不仅有着丰富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而且身体条件依然很好,有着较强甚至强烈的工作愿望,但在竞争激烈的都市里却一直苦于找不到可以发挥余热的用武之地。农家养老恰为他们发挥一技之长、继续发挥余热提供了机会和平台,比如当教师的老年人可以帮助当地小孩辅导功课,特别对留守儿童更是作用重大;当医生的老年人可以用自己所擅长的医术,解决当地人一些疾病的痛苦,传播一些有用的医疗健康知识;当艺术家的老年人,可以教当地小孩学画画、学书法、学唱歌、学乐器等,这不仅可以赢得当地人的尊重,而且可以增强老年人的精神满足感,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充实,还可以让他们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增强自我养老的实力,减轻家庭或社会的负担。
  
  (二)农家养老为农村老年人养老提供了经济、文化和社会支持
  中国养老问题非常严峻,但最严峻的则在农村。一是我国农村老人的数量远远超过城市。根据最近的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二是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三是我国农村老人大多数没有退休金和养老金等,农村子女养老经济负担相对更严重。
  1.农家养老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老年人养老提供了经济支撑。城里老年人到农村消费,不仅解决了当地农产品的销路问题,也为农村许多空置房屋的利用提供了机会。特别到了一些节假日,城里老年人的子女便会前往探望,甚至带上朋友、同学和单位的同事到村里来,尝原生态食品,住农民家小洋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现在,有许多农民不惜拿出积蓄,甚至贷款盖楼,做起农家养老的生意。一年普通农家赚三四万,一些高的则赚八九万,甚至十多万。农民有了钱,赡养父母的一些费用就不足挂齿,避免了以前由于生活拮据而兄弟间为赡养老人互相推诿、反目成仇的状况。农家养老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老年人养老提供了经济支撑。
  2.农家养老留住了年轻人,为农村老年人养老提供了社会支撑。农家养老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许多政府不惜花重金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如全面改善山区交通设施,在农村铺设水泥路、修建下水道、安装路灯、增设通讯信号接收设备、安装宽带等,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完善。农村条件变好,回家有钱可赚,必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创业致富。届时,农村老人不再孤单、不再寂寞,儿女回到身边啦,孙子孙女也伴随左右,过上了抚孙弄子、颐养天年的快乐日子。
  3.农家养老为城乡老人提供了交流机会,提升了农村老年人的精神面貌。一般说来,农村老年人平时在家干点农活,做做家务,闲时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聊聊家常。城市老年人入住农村后带来了新鲜的信息和生活方式。他们每天早上起来,散散步,打打太极拳,做做健身操,中午晒晒太阳、打打牌,到了晚上一起唱歌,跳点老年舞。在农村老年人的眼里,觉得城里的同龄人活得有滋味、活得有价值。渐渐地农村老年人内心会受一些影响,产生一些改变,不少老年人愿意或主动加入其中,共享新的生活方式。此外,村里的都市老人多了,与城里人交流的机会也就多,从交谈、交往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农村老人的知识信息、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等将焕然一新。
  
  三、农家养老模式的主要特点和运作方式示例
  

  农家养老是借助民间力量、解决农家子女就业和增加收入、养老休闲、费用合理、老人乐意的新型养老方式,它符合中国的国情,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近年来在全国各地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践和发展,成为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
  
  (一)农家养老模式的主要特点
  依托于田园风光、清新空气、自然山水的农家养老模式得到不少老年人的亲赖,根据他们在农村养老的需求特征,可以归纳出五种主要的农家养老模式。
  1.避暑型。每到夏季天气变热时,一些老年人便向乡下转移,在农家住上几个月,待天气转凉后,再回到城里。避暑度假的养老模式起步较早,是指老年人以旅游度假的方式,在夏季天气炎热时去一些风景名胜区或北方滨海城市度假。但是,这种方式费用较高,不仅要支付来往的车费和相关费用,还要支付旅游区相对较高的食宿费用,因此,这种旅游避暑的方式主要针对那些有一定积蓄或离退休工资较高的老年群体,而收入较低的老年人则望而却步。
  2.居家型。老年人与农户签订协议,长期租住于农户家中,甚至通过购买城市周边的农村老年公寓或购买土地自己建房,实现长期居家的目的。居家型的特点是除过年、过节回城市,与子女、亲友团聚,其余时间都在农村养老。好处是可以将城市的房子出租,获得一部分收入,补贴在农村的消费,而农村房价、地价较低,可以租住或建造更宽敞、明亮和通风的地方居住,既“豪华又经济”。另外,还可租地种菜、种水果、养鸡、养鸭、养鱼等,吃上放心蔬菜、瓜果,提高膳食品质,促进老年身体健康。
  3.回乡探亲型。许多老人长期在外地工作,对家乡的山山水水,对家乡的亲人、儿时的伙伴及同学等有着挥之不去的情愫。因此,他们当中有些人毅然回故乡,有的住在自己的老宅,有的住在亲戚朋友家里,有的甚至在老家盖新房,过上田园生活。
  4.疗养型。这主要针对一部分有慢性病或大病初愈需要特别护理的老人。因在城市或风景区的疗养费用较高,普通家庭没法承担,而他们的子女忙于工作,根本腾不出时间照料老人。因此,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与专业医疗、康复机构合作,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照料看护服务,既解决了城市一部分老人没人护理的问
  题,也为农村农民提供了收入。此外,农村山水秀丽、空气清新、宁静幽雅的环境,可以为慢性病或大病初愈者提供康复必备的条件。
  5.交友型。这主要针对一部分单身或喜欢交友的老年人。他们可以通过联系自己的同学、同事及老乡,也可利用组织、兴趣班协会等,三五成群到农家住上一段时间。养老休闲和朋友相聚二者兼得,不仅可以避免一个人生活产生孤单情绪,还可增进朋友间的友谊。
  
  (二)农家养老模式的运作方式示例
  我国农家养老模式因各地经济水平和地理环境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并受老年群体不同需求特征影响,其运作方式各异,但具体操作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寄家”式。是指老年人住到农民家中,由35岁至55岁的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对他们进行护理,照顾老人的起居饮食。这些农村妇女因要照顾家庭或文化素质较低,无法到外地找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家里务农,没有额外的经济收入,家里又有几间闲置的房子,正好可以安排老年人居住,并顺便照顾一下老年人的起居饮食,而寄居在农家的老年人,则给予相应的食宿及护理费用,补给农家的经济收入,二者各取所需,相得益彰。如崇明妇女沈晓多将上海生病老人魏老太接回自己家中照料,魏老太夫妇搬到崇明,将上海市区的房屋出租,用来支付在崇明的食宿和护理费,在崇明的一年多时间里,魏老太生活满意,病也减轻了很多。
  2.“田园”式。是指老年人通过亲近生态环境,享受自然之美,并在和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实现生理、心理健康的一种积极的养老方式。都市里有些较年轻的退休老年人自己到郊区去租或买地建房,开辟一块属于自己的田园天地,种菜养鸭,亲近自然,快活充实的享受晚年农家生活。如北京的老袁夫妇在海淀驾校附近的村庄找了块地,盖起了房子,围起了院子,在院子里种上了果树、蔬菜,还养了鸡,吃着自己养的鸡下的蛋,自己种的无污染的菜,每天在房前屋后忙碌,脸晒黑了,但身体却健康了许多,这种田园诗意般的日子,让老两口忙得不亦说乎。
  3.“农家乐”式。是指农民向城市老年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它是集养生、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养老服务。一般来说,由于业主利用当地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需要,成本较低,消费不高,对于避暑型的老年人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选择。如距离成都市区约50公里处的青城后山红岩村一带,逐渐兴起了上百家农家乐,每年一到暑假,这里就迎来成百上千的城市老人到此休闲度假。65岁的陈老太和自己的7、8个伙伴们,相约来到农家乐里避暑度假,在这里吃住一天也就只需几十元钱,她们一住就是三个月,如今这种田园避暑已成了成都老人的一种新时尚。
  4.“乡村公寓”式。是指通过民间企业投资和规划,在城市郊区或农村划出一块地,依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建造的专供老年人居住的住宅,这种乡村公寓配套一些供老年人健身、学习、休闲娱乐的设施,并与当地医疗机构联合,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管理。如浙江联众乡村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城仙居”乡村公寓,是浙江临安兴建的新型养老模式,公司出资,在生态良好、风景优美的村落,与村民签订协议,按统一标准对他们的住房进行改建装修,然后房子产权归农民所有,农民可任选两间居住,其余房间30年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则归联众公司所有,期满后归还村民。联众公司将这些房间出售或出租给有需求的老年人,65岁的张教授和老伴只花了5.5万元就在风景秀丽的天目山九思湖畔安了一个新家。这个新家正是由联众公司开发的“城仙居”乡村公寓之一。在这里,张教授和当地村民一起,吃自家菜地里种的菜,喝天然的山泉水,过着真正远离城市喧嚣、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儿孙也利用周末来乡村探望他们,顺便休闲旅游一番,张教授感叹到“这样舒服的日子,当然不想回杭州了!”。
  
  四、推行农家养老模式的保障机制分析
  

  农家养老是一种新型的民间养老模式,既健康、积极,又复杂、艰难,要推行这一模式,必须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关心和推动。各级政府应提高对农家养老的认识,充分肯定这一养老模式的积极作用,高度重视对农家养老模式相关问题的研究,完善偏远山区的交通设施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落实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的网络化管理,为农家养老开辟绿色通道,促进农家养老模式的推广和开发。
  
  (一)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各地群众听得最多、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农家养老模式的推广,必须解决交通“瓶颈”问题。适合“农家养老”的地方往往是省市县的交界处,这些地方风光旖旎,景色迷人,山好、水好、空气好,但唯一不好的往往就是交通不好,这阻碍了与外界的交流,也降低了老年人进来养老的信心。没有良好、便利的交通环境,农家养老只是一纸空谈。那些适合农家养老的地区,必须以交通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提升交通设施水平,开山凿洞,架桥铺路,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为农家养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注重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许多生态好,适宜农家养老的地区往往交通偏僻,工业发展缓慢,经济相对贫困。是招商引资发展工业,还是继续保护生态,是我们当前许多县镇的艰难抉择。由于这些地方特殊的地理环境没有发展工业的优势,因而只有将一片绿水青山化作增收的平台来铺就当地的致富之路,继续以生态为依托,把农家养老模式做大做
  强才是这些地方的正确选择。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向往绿色、亲近森林、享受生态,已经成为人们所崇尚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潮流。老年人更是希望感受“绿生活”,漫步“森林城”,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都市老人、中年人,甚至年轻人,走出都市,奔向农村。因此,推动“森林工程”建设,继续保持和提高森林覆盖率,在各地适合建森林公园的地方建成森林公园,规模可以由小到大,级别可由低到高,并积极举行一些活动,让更多的人和游客亲近森林,享受生态。
  
  (三)完善医保政策和医疗设施建设
  农家养老是老年人离开常住地到异地进行养老的模式,一个很令老年人关注的问题是异地养老的医疗和医保报销问题。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形成网络化管理,各省市之间还存在各自为政的医保政策,这就使转移社会和医疗保险的手续还不畅通,许多老年人医保卡只能到原籍医保机构指定的医院看病就医,否则看病费用就不能报销,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老年人异地养老的信心。此外,农家养老最缺乏的就是医疗设施和医护人员的配备,老年人一旦生病,如何才能及时有效得到医治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重要难题。因此,政府应重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加大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基层医疗机构设备配置不足问题,提高医护人员素质和医疗机构的服务功能。这不只是解决农家养老的老年人看病的需要,更是解决农村医疗设施落后现状、提升农村医疗水平的必然要求。
  
  (四)创建高水平农家养老队伍
  农家养老模式在我国许多地区还处于低级实践阶段,多数农家养老机构还是自发、原始的,不仅设施不健全,服务不规范,而且缺乏专职的服务管理人员和专业养老护理人员。这些护理人员以本地或外地劳动务工人员为主,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专业水平不高,由于养老行业工作辛苦、收入不高及职业评价偏低,使大部分务工人员不愿意花精力和时间接受正规养老护理专业教育,而且养老机构人员流失严重。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从引导和激励两方面解决从事该行业人员不足的现状。一方面,政府要鼓励从业人员就业于养老服务事业,并采取财政贴薪补酬措施,吸引更多人力资源流入;另一方面,免费开办照料老人的职业培训与专业教育,鼓励学生兼修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对在职人员,定期进行相关培训,保证从业者专业素质,使从业人员掌握老年心理学和按摩理疗的基础知识,学会从心理上为老人排解忧烦,从肢体上为老人解除疼痛,让老人感到亲情的温暖。政府还可以积极吸引下岗职工和身体健康的都市或农村一些收入较低的轻、中老年人参加养老服务行业的工作。
  
  (五)鼓励民间企业积极参与
  农家养老不仅为解决中国养老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投资领域,它是养老社会化、产业化的一种有效方式。相关政府可以利用农村大量闲置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出台优惠政策(如给予开发商工商、税收扶持及优惠)或适当财政补贴,鼓励、吸引和调动民间资本投入,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的形式开展经营活动,使社会福利民营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并加强非政府组织、非赢利组织以及一些企业与个人参与养老服务业的开发。利用企业出资、村委会出地、政府出政策的方式,共同建设新型农家养老基地。引导农家养老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不仅为都市老年人养老休闲提供必要条件,而且还让当地政府或村委会对农民宅基地进行统一规划、整理和改造,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
  
  (六)转变社会养老观念
  由于受我国几千年来的“家庭养老”观念影响,许多人养老观念比较保守,认为老人应该在某一固定地点或是在家里或是在养老院养老。若子女“送老年人出去养老就是不孝顺”,就是不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表现。据统计,目前“在城市有34.8%的老年人对‘养儿防老’观念持否定态度,而农村老年人的这一比例仅为3.6%”。可见,大部分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都抱有“养儿防老”的旧观念,然而,现代工业社会不再像传统农业社会,工作繁忙的晚辈经常无暇顾及照料老人,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因此,老年人及其子女都应意识到:老年人出去养老是一种时兴,子女支持和送父母进行农家或旅游养老是儿女孝心的表现。当前我国已有不少老年人退休之后,在身体和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产生了出去养老的愿望。选择农家养老不仅经济合算,而且能在同等成本下享受到城里所不能拥有的诸如服务、生活和生态环境等资源。

上一篇老龄委部署“敬老月” 营造文明和谐社会氛围
下一篇最新数据分析,看养老服务的发展趋势与产品设计

——